据凤凰卫视报道,谁能想到,短短48小时,国际上的事儿跟坐过山车似的,一下子全炸开了锅。这边厢,中美印俄几个大国之间,军事上的动作、贸易上的拉扯、战略上的角力,一桩接一桩,看得人眼花缭乱;那边厢,美国国内也不消停,听说国防部长可能要辞职去搞别的,特朗普的日子好像也不太好过。有消息称,这位国防部长正琢磨着辞职,打算去竞选某个州的州长。要知道,按照规定,政府官员是不能同时参选的,所以真要走这条路,辞职是必经之路。
特朗普(资料图)
现在有说法是,相关的讨论已经进入具体规划阶段了,连竞选资格、任期怎么衔接,还有和共和党内部怎么协调这些细节都在考虑。这要是真成了,那可是特朗普政府里头一个因为想搞政治野心而辞职的核心阁员,这背后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不小,感觉这政府里头的“政治旋转门”转得有点太快了。
不过,五角大楼那边很快就出来“灭火”了,发言人态度强硬,说那些传闻都是假新闻,还指责相关媒体是为了博眼球瞎编故事,强调这位国防部长现在一门心思就想着推动“美国优先”的使命。但大伙儿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,稍微一深挖,就发现这位国防部长自上任以来,争议就没断过。之前还出过“信号群聊门”,把空袭也门的行动计划给泄露出去了,这事儿还引发了军方对信息安全的审查。而且他以前还是个新闻主播,说话风格比较“鹰派”,跟特朗普政府那些务实的外交政策时不时就拧不到一块儿去。所以啊,这辞职的传闻,说不定就是他想政治转型放出来的“试探气球”。
展开剩余74%再往深了想,这背后可能还牵扯到军工复合体和地方政治的角力。他要是真去竞选州长,那个州可是美国重要的军工基地,好多大的军工巨头都在那儿。那他就得在联邦的国防政策和地方利益之间找平衡,这可不是件容易事儿。有人分析,这事儿可能反映出特朗普政府内部“建制派”和“政治素人”在争权夺利,也为之后的中期选举前共和党地方势力的洗牌埋下了伏笔。
说完国防部长,再看看特朗普,他最近的日子是真不怎么好过,内忧外患一大堆。先说贸易上的事儿,特朗普政府突然就调整了“互惠关税”,把不少国家的商品税率提得老高,从15%到41%不等。本来这政策8月1日就要生效,后来又推迟到8月7日,说是要留时间谈判。这明摆着就是“软硬兼施”,对那些盟友,搞“梯度关税”,逼着他们在贸易协议上让步;对那些所谓的“敌对国”,就加征惩罚性关税,想强化经济制裁。
莫迪(资料图)
不光是贸易上遇到麻烦,盟友那边也不怎么听话了。欧洲议会通过了个《数字税反制法案》,明摆着就是针对美国的科技巨头,嫌他们垄断。德法这些国家也公开跟特朗普的“关税要挟”叫板,说“欧盟不做地缘政治附庸”。在亚太这边,印度更有意思,先是暂停采购俄罗斯原油,后来又说“商业决策独立于政治压力”,不打算“选边站”。这可把美国的“离岸平衡”策略给架空了,在新兴市场根本行不通。日本和韩国虽然没公开反对,但也拖着不落实“5500亿美元对美投资”,显然是对特朗普这种“交易型外交”不放心。
国内的治理也是一团糟。美国劳工部公布的7月非农数据比预期差远了,特朗普政府不反思自己,反倒指责劳工统计局局长“操纵数据助民主党”,这一下就引发了大家对统计体系独立性的争议。再加上防长辞职的传闻,还有之前前国家安全顾问的“群聊门”,这些事儿凑到一块儿,把特朗普团队在信息管控、人事协调上的那些漏洞全暴露出来了。共和党内部对之后的选举情况,心里也是越来越没底。
说了美国国内的乱局,再把目光转向国际,这48小时里,中美印俄这几个大国的局势变化更是让人捏一把汗,核威慑和战略重组的气息越来越浓。
美俄之间,简直有点“新冷战”那味儿了。特朗普政府说要回应对方的核威胁,就往波罗的海、鄂霍次克海派了两艘核潜艇,还带着“三叉戟”导弹,摆明了是想从东西海岸对俄形成战略威慑。俄方也不含糊,立马就启动了“先锋”高超音速导弹的战备值班,还放话说“苏联留下的核遗产足够捍卫主权”,两边就这么陷入了“有限核威慑”的僵局。联合国安理会都紧急开会了,警告说这种“核边缘政策”搞不好就会出大错,引发误判。
印度在这中间玩起了“钢丝外交”。在美国的压力下,印度国有炼油厂暂停采购俄罗斯原油,每天的进口量一下子降了40%。可转头,莫迪政府又派外长去俄罗斯访问,说“战略伙伴关系不受第三方影响”。同时,印度还试探着参与“中俄印三边对话”,想在中美俄这三角关系里找到一个“动态平衡”,这也能看出来新兴国家对“两极对抗”是挺警惕的。
中国这边,倒是争取到了一些战略缓冲期。美国财长突然放软话,说中国是“伟大国家”,还暗示中美贸易协议可能会“局部妥协”,这就给中国应对关税调整争取了点时间。军事上,中俄的“海上联合-2025”军演在日本海拉开了序幕,重点练的是反潜和区域防空,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这是对美国核潜艇部署的回应。中国外交部也一直强调“反对阵营对抗”,尽显“负责任大国”的风范。
这一连串的事儿下来,国际格局也在悄悄发生变化。从短期来看,特朗普政府的这些举动,像防长辞职的传闻、关税政策的反复无常,都透着一股“强个人色彩、弱制度支撑”的劲儿。他那套“离岸施压”和“盟友勒索”的策略,把国际体系搞得越来越偏向“非制度化博弈”,估计给后面的政府留下的就是个“破碎的多边框架”。
美国国防部长(资料图)
还有那些新兴国家,像印度、东盟这些经济体,在中美俄之间搞“弹性外交”,这说明“非西方阵营”不想再被人逼着“选边站”了,他们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“多极均势”的方向发展,这也会逼着那些传统的霸权国家改改自己的策略。
总的来说,这48小时的剧烈变动,既是国际体系深层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,也是权力重新洗牌的一次预演。美国防长辞职的传闻和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摇摆,让单极霸权的“制度疲劳”暴露无遗;而中美印俄之间的博弈,则让我们看到了“后霸权时代”复杂的国际生态。以后啊,“不确定性”可能会成为常态,这时候,与其靠“强人政治”和“实力对冲”,还不如好好构建一个基于规则的多边协调机制,这或许才是走出困境的关键。
发布于:江苏省金富宝配资-安庆股票配资-配资专业炒股配资网站-股票如何开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